吳元年十月二十一日,朱元璋帶領部下并率兵25萬進軍元朝大都,取得北伐的勝利。洪武元年正月初四,朱元璋在南京稱帝,并改國號為大明,至此開啟了“洪武之治”的盛世。
而作為根正苗紅的“大元遺民”劉伯溫,卻能兩朝為官。在元朝做了兩次官后,依舊可以輔佐朱元璋開創(chuàng)大明朝,不僅如此,他更是對明朝的未來說出了“福建出天子,三山做戰(zhàn)場”的預言,那么,這個預言最后成真了嗎?讓我們一起看看吧!
劉伯溫原名劉基,浙江青田人士,天資聰穎的他12歲便考取了秀才。他喜愛鉆研,除了熟讀程朱理學等儒家大作外,他更是將天文、歷算等方面的知識領悟的出神入化。
但就是如此博學多才,對未來有著預測本領的劉伯溫,卻無法對自己的生活做出判斷,一生多次為官,卻在仕途上諸多坎坷。
元統元年,剛剛二十三歲的劉伯溫便考中了進士,本想施展抱負,為元朝發(fā)展貢獻一己之力。但考試國后卻趕上了戰(zhàn)火,于是便賦閑在家多年。待局勢稍稍穩(wěn)定些,他終于可以不用繼續(xù)蝸居,得到朝廷的旨意后,便立即趕往江西上任,做了江西縣丞。
但當地貪污惡霸行為盛行,他為官五年中,雖一力改變現狀,可對于當地存在已久的惡勢力來說,卻也是杯水車薪,無奈之下他選擇辭官遠行。辭官沒過多久,浙江東部一帶便出現了盜賊四竄,百姓民不聊生的慘象。朝廷的一紙公文,又讓劉伯溫成為了江浙省大元帥,委任他帶頭剿匪,平定一方戰(zhàn)亂。
可當時的元朝已經昏聵至極,再無挽救的可能,盜賊問題雖解決,卻也無法阻擋國家由上至下的迂腐。悲憤不已的劉伯溫自知改變不了現狀,再一次選擇辭官。
兩次辭官后的劉伯溫按理說應該徹底遠離朝堂,但為何又成為了朱元璋身邊的大紅人呢?甚至是成為了赫赫有名的預言家呢?這就要從明朝開國之時說起。
“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”,辭官后的劉伯溫,雖身在鄉(xiāng)野,內心卻始終放不下對朝中事情的關心,更是眼看著元朝在朱元璋的帶領下一點一點被攻破,深諳卜算之道的劉伯溫,更是感知要天下大變。
他再一次入朝為官的雄心,熊熊燃燒了起來,為了以最快速度接近朱元璋,他便用江湖術士的手段,在民間卜卦看相,逐漸名聲大起。
彼時,朱元璋正要揮師南下,勢要先滅陳友諒,后滅張士誠,但如何排兵布陣,卻成為了頭疼之事,這時有人提建議,或許找個人來為戰(zhàn)事測算下,也未嘗不可。向來深信此道的朱元璋,也連連點頭,并命令手下搜羅各方能人志士。
就在這時,民間一位神算子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。在得知這位神算子不僅料事如神,更是前朝的軍政奇才后,朱元璋便認為這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,非要此人算上一算不可。
就這樣,劉伯溫在幾次神預測后,入朝為官成為朱元璋的謀臣,先后為其指點迷津,議定決策,籌劃全局,并將滅元的大業(yè)得以實現。但說到底,劉伯溫也只能算是“亡國之臣”,待朝中局勢穩(wěn)定后劉伯溫被封爵,風光無限。
此時,朱元璋身邊的其他肱骨之臣氣不過,便開始掀這個皇帝身邊大紅人的老底。殊不知,早年劉伯溫在元朝為官之時,是出了名的剛正不阿的賢臣。不僅與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元朝名臣來往密切,更是留下了許多“忠元”的詩歌。如此一來,再會神機妙算的他,也無法擺脫自己“元朝余孽”以及“貳臣之名”的身份。
朱元璋雖知人善用,但卻也不會給自己打下來的江山留下任何污點。在得知了劉伯溫的這些“黑歷史”后,他一度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。
一邊的朱元璋為了劉伯溫的去留而憂心,另一邊劉伯溫卻推算出自己即將第三次離開朝堂,內心也十分抑郁寡歡。
為了表達自己的衷心,為大明朝貢獻自己最后一份力量,在離開前,他和朱元璋來了一次面對面的促膝暢談,更是在被詢問明朝未來發(fā)展的時候,說了句:“福建出天子,三山做戰(zhàn)場”。但關于何時出天子,哪三座山為戰(zhàn)場,劉伯溫卻閉口不言。
雖然朱元璋至死也沒有驗證這句預言,但卻不代表預言沒有成真。明朝發(fā)展至嘉靖爺時期,已經是內憂外患,倭寇頻繁在東南地區(qū)發(fā)起進攻,中原大地上因大興土木而導致賦稅增加,百姓苦不堪言。
為了結束這樣暗無天日的日子,一群人在柏嵩關發(fā)動起義,以烏石埔為營地,創(chuàng)國號“飛龍”,推崇張鏈為主人,人稱“飛龍人主”。
僅一年時間,起義軍便集結了十萬多人,更是在抗倭道路上勢如破竹??勺詈髤s功敗垂成,輸給了一代名將俞大猷,最后帶著余部推至三佛齊島,現如今的蘇門答臘自立為王??梢f這件事情和劉伯溫的預言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呢?
這要從張鏈這個人說起,作為地道的福建人,他是起義的核心人物,更是在起義隊伍不斷壯大的過程中,眾人擁護他為王。此次起義,雖沒有徹底造成明朝的覆滅,卻重創(chuàng)了明朝政權。
而后張鏈戰(zhàn)敗所退至的三佛齊島,從地理位置上看,正是三山環(huán)繞。如此以來,正印證了劉伯溫當時所說的:“福建出天子,三山做戰(zhàn)場”的預言。
要說劉伯溫輔佐朱元璋的七年間,雖政績顯赫且卜算出神,卻也始終無法擺脫他元朝舊部的身份,無法掙脫他悲哀的命運。
與其說朱元璋疑心太重,倒不如說作為一代帝王,劉伯溫至死與朱元璋也只是普通的上下級關系。可見,為人處世,擺正位置和心態(tài)是何等重要!
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,聯系刪除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責任編輯:
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: hodw.cn
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: www.haoai123.com